教學理念 |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人類對周遭環境日漸關心下的一個產物(吳永瑞,民92)。人類為追求物質享受而任意開發與破壞,科技文明迅速發展,駕馭大自然之雄心與作為,造就了人類雄霸地球的舞台;「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的企圖心充斥整個人類社會,致使所有不當開發利用。但隨著這幾年的人為禍害,終究造成環境危機,造成自然的反撲,也給人類帶來一些警訊;於是人類才開始體認到環境對我們的反撲,從美夢中慢慢甦醒,『環境教育』遂成為各國重視的課題,其中透過教育途徑,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性、價值觀及態度是當前較獲認同的方式。花蓮縣秀林鄉的西寶國民小學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由於地處偏遠,師生上、下學的路途遙遠因而交通不便,在設校時就規劃讓全校師生都住在學校的宿舍裡,在八十六年度教改計畫中,花蓮縣教育局更選定本校作為開放教育實驗研究學校,積極規劃發展以開放教育為理想的體制內「森林小學」。學校雖然位置比較偏遠,相對於大自然景色較多,教學特色之一為配合太魯閣國家公園推展生態保育教育,成為自然保育教育中心;因此在教學過程需強調對人與自然的尊重、對群體的責任,對物的珍惜、對社會的關懷;以培養「多元智慧」的二十一世紀國民為目的,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要與世界潮流趨勢。白楊步道位於天祥和文山之間,全長約2公里,一路上將穿過五座隧道,平坦易行,這條路的開築,而是民國六十七年時,臺電公司為了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準備在立霧溪谷園附近興建一座大型水壩而修築的施工道路。後來這個水力發電計畫,因為被認為會對太魯閣峽谷發育,及立霧溪的溪流生態造成嚴重衝擊,所以在行政院院會通過後斷然喊停,最後留下這條景色優美的施工道。而在民國七十五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很快地就被規劃成親近自然的步道,讓這樣的自然美景得以與世人共享。白楊步道高山深谷的自然美景與豐富的生態環境,是一條老少皆宜的步道,適合體驗自然,及賞鳥、賞蟲等自然觀察的活動。本課程依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配合國家公園特色,以環境主題為核心,介紹白楊瀑布成因和步道開發緣由,並探討人類為滿足自己生活而任意利用資源與破壞自然,並導入人類價值教育理念的環境教育課程,激發學生環境的省思與環境的行動,了解生物共存的重要性,重視學生自制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行為及態度由外塑至內化為價值觀。使學生在環境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兼重環境知識的獲取、環境行動與環境倫理價值觀等的實踐;以白楊的生態環境,提供學生真實的環境體驗,提昇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行動力。
|
教學目的 |
1瞭解各種資源在發電上應用情形
2探討台灣水庫的現況
3.了解地球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導致不斷破壞環境
4.瞭解水濂洞由來與水庫開發後的影響
5.了解生物共存的重要性
6.能分組合作與製作解說道具
7.能說出蓋水庫的影響了解生物共存的重要性
|
教學內容 |
一、準備活動
二、引起動機
三、發展活動
◎台灣三大元兇
◎西寶水力發電報酬◎西寶水力發電影響
◎全世界共同的現況
◎思考問題(詢問學生)
◎水濂洞由來
◎水庫開發後的影響
◎烏鴉的心聲
◎問題與討論
◎完成解說內容與分組
◎白楊步道實地練習解說
◎檢討與建議
◎白楊步道實地解說(全校性)
◎慶功宴與課程總檢討(全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