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為每年的5月22日, 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其在 2001年的主題即為「生物多樣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不只全球都在關注外來種與 外來入侵種的問題,餉潭社區也須密切留意,因為我們也受引進外來種(alien)動植物 觀賞或是繁殖等問題所擾。然而,外來種與入侵種之界定常有所爭議,尤其外來種議 題可能涉及複雜的社會背景與環境因素,在學校教育的課程中,學生通常不一定能夠 確實瞭解與掌握。而透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視野「走進餉潭」,我們發現外來 種的入侵問題日趨複雜與嚴重,如何改善及後續處理也成了首要之議題。 目前小學課程中,環境教育列為重大議題之一。然而,身處教學現場之教師及學 生,對於外來種的概念是否仍不清楚?或存在著矛盾觀念?例如「什麼是外來種?」 、「外來種究竟是人類的朋友,亦或敵人?」。對於外來入侵種的處理,預防更勝於治 療,教育單位更有責任及義務進行外來物種的宣導和教育。 我們透過教案的討論與設計,實際進行了一系列之教學活動。除請益專家擘劃主 軸方向外,更利用學校新發現之外來種亞洲錦蛙為教學素材,讓每位孩子都能夠在生 活中體認外來種議題的重要,並結合社區資源,一同紀錄與移除社區之外來入侵種, 檢測社區中的重要水源-龍潭,並紀錄潭中魚虎的數量,凝聚學校及社區向心力,讓 環境議題在被瞭解後,化為具體行動,增強大眾對環境的關聯感與有力感( empowerment)。 |
教學目的 |
(一)瞭解外來種生物所造成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 (二)認識校園及社區常見的外來種與外來入侵種,瞭解其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三)提供外來種議題積極改善的「機會」,並打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平衡鎖。 (四)培養學生合作互助與愛護環境的態度,建立社區調查的能力。 (五)結合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下課程中的第三單元,檢測社區中的重要水源-龍潭。 (六)邀請社區家長與環保人士共同參與活動,提升親師生與外界對於家鄉物種的瞭解 與環境保護的決心。 (七)創造外來種的「轉機」,使其產生另一種可以為人類所利用的「價值」,也就是讓 機會點大於威脅點。 |
教學內容 |
(一)看見台灣-See alien 1.看見台灣電影回顧 播放看見台灣預告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 watch?v=dZ5-RcVIizU 2.台灣遭遇生態問題解析 因本教案實際演示學校之師生已於2013年年底去電影 院欣賞完「看見台灣」,且多數學校師生應已欣賞完本部電 影,因此與教師的互動討論會更顯容易,以下為教師之提問 : (0)台灣目前你覺得有哪些生態問題: 學生可能回答有: A. 濫墾濫伐情形嚴重, B. 蓋太多間民宿了, C. 種植過多檳榔樹保水性較差的植物, D. 全球暖化, E. 生態浩劫,太多國外來的動物吃光我們台灣的動物或 農作物(如福壽螺、魚虎等)。 F. 太多外來的植物侵略我們台灣(如小花蔓澤蘭、咸豐 草等)。 (2)教師接續提問,那你覺得在學校附近,哪個情形最嚴重 ,最需要我們馬上處理呢? 學生可能回答有: A. 「魚虎」的出現。因為本校高年級學生看過社區的「 龍潭」曾經有人釣起過魚虎,教師可利用學生此一經 驗進行後續教學引導。 B. 小花蔓澤蘭生長情形嚴重,在社區中的許多地方都有 發現小花蔓澤蘭。 C. 亞洲錦蛙的橫行,學校其他樹蛙的減少。 之後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導出本次教學設計的主軸 -外來種議題之討論。 3.外來是客?故事簡介與討論 (1)請學生先聽教師說「外來是客?」的故事。 以下為資料網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外來入侵種 動物/外來總動員/ http://tesri.tesri.gov.tw/view.php?catid= 1615 5 (2)藉由提問和發表,讓學生說出為什麼小北不喜歡福壽 螺的原因。 (3)歸納小北和老谷共同碰到的問題─外來入侵物種。 (4)讓學生分組後,分配各組進行有關於外來種議題的資 訊蒐集和辯論工作分配。 (5)簡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為每年的5月22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旨在保 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生物多樣 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是他們重視的議題,因此不只全球都 在關注外來種與外來入侵種的問題,餉潭社區也須密切留意 。 第一節結束 (二)瞭解外來種(alien) 1.價值澄清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你們認為什麼叫做外來種呢?」 (2)小組將討論後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3)由教師引導討論答案中所謂的「外來種」,小組間有哪 些共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4)藉由價值澄清法,先瞭解到每一組對於外來種的定義 其實並不相同。 教師亦可提出生活中常見的「外來種」,例如本社區中 最常見到的農作:芒果和鳳梨。 他們都是屬於外來種,卻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經濟 作物」!藉此引發學生共鳴,明確瞭解到我們的生活週遭, 的確有許多的「外來種」和我們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 2.深度思考 經由以上引導之後,教師可以再讓學生深入去思考以下 的問題,並評估學生是否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我們老師教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中的每一種生物,但是 外來種不也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嗎?」你對於這樣矛盾的問 題,有什麼看法? (三)入侵種對生態的影響 1.提問中獲取資訊 (1)教師提問哪些是我們常聽到的外來入侵種? (2)校園中有哪些常見的外來入侵種?它們對我們的生活 環境有何影響? 6 學生可能回答有: A. 亞洲錦蛙【於校園中捕捉,且數量驚人】 B. 多線南蜥【曾於校園中捕捉】 2.影片欣賞 欣賞【我們的島 第193集 異域澤蘭 (2003-01-27)】(12 分58秒)。 並請學生仔細紀錄影片中出現的外來種植物-小花蔓 澤蘭造成的影響。影片來源:http://www.youtube.com/ watch?v=wx4N42xNGBI 3.回饋與討論 教師針對影片提出相關問題: A. 外來種的問題為什麼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B. 影片中哪種外來種的介紹讓你印象最深刻? C. 由小組將討論後的答案寫在字卡上。 D. 各組將字卡貼在黑板上,並口頭簡短說明之。 E. 這些所謂的「外來種」,有哪些共同特徵? 最後教師以影片中的外來入侵種為例,提示校園及社區 中常見且危害嚴重的入侵種動植物,並討論「預防更勝於治 療」的重要性。 第二~三節結束 (四)紅色警戒-家鄉探索 1.彙整外來入侵種 於本節課中,教師所要介紹的外來入侵種說明如下: (1)魚虎: A. 魚虎是常見的外來種,也出現在社區的龍潭當中, 為強勢的入侵種。 B. 養殖業者發現魚虎會咬破魚網把養殖魚啃食一空, 因此憂心忡忡。 (2)福壽螺 A. 引導學生發現福壽螺的生長環境、繁殖情形,與對 環境的破壞。 B. 討論該如何防治社區當中的福壽螺,請學生分享經 驗。 C. 福壽螺是社區溪水區中最常見的一種外來種動物, 7 引導學生就近觀察。 (3)亞洲錦蛙 A. 引導學生發現亞洲錦蛙的生長環境、繁殖情形,與 對環境的破壞。 B. 討論該如何防治社區與學校當中的亞洲錦蛙,請學 生分享經驗。 C. 亞洲錦蛙經常出現在學校的何處?為什麼學校會出現 亞洲錦蛙呢?是什麼情形讓亞洲錦蛙入校呢?引導學 生就近觀察。 (4)小花蔓澤蘭 A. 觀察被小花蔓澤蘭纏覆的植物,其中不乏本區的經 濟作物─芒果樹,引導學生思索如未重視外來種入侵 的現象,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B. 共同提出如何防治小花蔓澤蘭的方法,學生也許只 能提供最直接的剷除法或使用農藥等,此時教師可 以適時帶入「環境倫理」的概念。 「環境倫理」係指在進行所有活動時,當事者本身 應有不破壞環境的心態及理念。因此該如何移除小 花蔓澤蘭又不對環境有所破壞,亦可透過討論的方 式與學生溝通。 C. 社區中隨處可見到小花蔓澤蘭,引導學生觀察其型 態特徵,瞭解其為一種生長速度快的藤蔓性植物。 2.分享啟示 教師進行最後的統整和歸納,並發下家鄉紅色警戒地圖 (附件一),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紀錄,其成果將在後 續上課時應用。 第四節結束 (五)議題辯論 1.規則說明 (1)請學生事先討論有那些關於「外來種」的有趣議題, 並事先讓學生蒐集資料。 (2)解說辯論技巧及比賽規則。 (3)決定辯論題目,未上場辯論者則擔任評論員,負責提 出問題與評論,此可作為教師給予分數之依據與參考。 8 2.議題辯論 【題目】我們應不應該引進外來種? (1)二小組分正、反兩方,每方均有主辯、一辯、二辯與 結辯四種角色,教師應事先確認上台者已完全清楚比賽規則 及辯論方式。 (2)雙方展開議題辯論:贊成引入外來種者(正方)可強 調外來種之優勢、人類利用情形等;反對引入外來種者(反 方)則可強調外來種之強勢、破壞與影響。 3.分享討論 (1)辯論結束,教師若發現還有時間,不妨請雙方各派一 位代表,用一分鐘的時間做最後的補充和說明。 (2)接下來由台下的學生針對發表提問,並發表自己的心 得與看法。 (3)由台下學生經由投票選出本次辯論比賽的優勝者,並 由導師總結雙方表現。 第五節結束 (六)河川小醫師:水質檢測 因為本次教學設計中,發現「魚虎」的龍潭為本校學區 範圍,且又因在本次教學踏查時,沿途清除小花蔓澤蘭、福 壽螺與亞洲錦蛙時,龍潭為其中繼站,因此將水質檢測的概 念導入,期望師生對於我們所使用的水源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與認識。 在水質檢測部分,可邀請環保局專員或是教師本身向當 地環保局申請水質檢測包向學生說明以下水質檢測之項目。 1 .介紹簡易水質檢測的類別,檢驗項目有: (1)酸鹼值 水中酸度之大小,由溶液中所含氫離子濃度來決定,濃 度越高,酸性 越強,通常用氫離子濃度指數(簡稱 pH 值) 來表示。以降雨為例,由於雨水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 成碳酸,使其在正常情形下 pH 值約為 5.6,呈現弱酸性, 在被水汽吸收後,雨水會出現酸化現象,當 pH 值小於 5.0, 我們稱為酸雨或酸霧,會對環境生態會造成危害。大部分的 水生生物,對水環境中 pH 值相當敏感。 (2)溫度 表示水的冷熱程度。水溫可影響水的密度、黏性、蒸氣 壓、表面張力等物理特性,在化學方面可影響微生物的活動 及生化反應的速率等。因此,對於水質的研判,溫度為一簡 9 單而必要的檢驗項目。如將較高溫度之廢污水排放到水體, 不僅使得水中的溶解氧急劇減少,並將使得水體中的生物加 速生殖及呼吸作用,使得好氧生物快速死亡,導致於水體生 態系統受到影響。 (3)水中溶氧量 水中溶氧量低,生物會食慾下降,甚至拒食,即使食入 飼料,也會造成消化吸收率低下、生長速度減緩、飼料利用 率降低的狀況,長期下去,會引起發育不良和各種疾病。 (4)濁度 濁度表示對光的反射及吸收的性質,其來源為粘土、砂 土、淤泥、無機及有機微粒、浮游生物細菌等。濁度影響外 觀,光的滲透進而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魚類的呼吸作 用受阻。 2.環保局專員或教師介紹簡易水質檢測的方法。 3.檢測器材的使用說明與記錄方式。 第六節結束 (七)來自異鄉的外來(入侵)種-Now 1.進行社區實際踏查,並進行外來入侵種紀錄與移除工作。 2.根據家鄉紅色警戒地圖上紀錄之地點,搭配校內教師、社 區人士以及環保志工等的觀察,實際進行外來入侵種的紀錄 與移除。 3.踏查龍潭水環境 龍潭是餉潭社區居民最主要的用水來源,底下因為是天 然的湧泉環境,所以就算是冬天也是一個常態型的湖泊環 境。 然而這幾年垃圾汙染嚴重,這次請學生動手做水質檢 測,便驚訝的發現龍潭的水質似乎受到汙染了(暫時不確定 是否為藥劑的關係,已經報請屏東縣環保局擇日再以機器檢 測之),PH 值高達 10,屬於強鹼的水體,相對的會影響到湖 泊生物的健康,進而影響村民與社區環境。 4.紀錄龍潭中「魚虎」的數量。 5.教師於社區活動中心,邀請社區人士以及環保志工等進行 本次活動之心得分享,凝聚學校以及社區向心力,共同為愛 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6.整理車隊後安全回到學校。 第七~九節結束 10 (八)來自異鄉的外來(入侵)種-Future 外來入侵種對台灣造成的影響相當深遠,也造成許多威 脅,然而如果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將其應用並開發成一系列 的商品,一定能讓有效降低其數量,因此本部分即以此為出 發點考量。 1.教師說明外來入侵種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創想與設計,如外來入侵種任何一部位皆可製 作成產品。 2.指導學生進行紙筆紀錄書寫外來入侵種的介紹。 3.學生運用巧思和豐富的創意,為外來入侵種設計產品並進 行設計彩繪、產品發表。 註:在學習單2(附件二)當中,除了引導學生將外來入侵種 設計產品之外,並可評量學生對外來入侵種之認識以及瞭解 ,及明白其對日常生活之影響。 三、綜合活動 1.總結「外來入侵種」的防治方式與現況,引導學生重新思 考名詞定義之不同,以及容易產生之概念衝突。 2.總結本次教學活動,並引導學生社區環境保育觀念紮根。 第十節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