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主題隨堂測驗-學習目標&主題說明
學習目標:
一、建立非游離輻射的知識與概念
二、培養非游離輻射對人體影響的覺知
三、瞭解非游離輻射的來源
四、知道如何預防非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一、什麼是非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是「電磁波」的一種,因此要瞭解非游離輻射,必須先對電磁波有所認識。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交互作用所產生,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除了人造物品產生的電磁波,大電磁波亦以各種形式存在於大自然中,例如X光、紫外線或可見光等等。
電磁波主要依照頻率的不同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是指頻率小於3×1015赫(Hz)的電磁波,是能量較弱的輻射,如微波、無線電波、可見光、紅外線等等。[1]
二、非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非游離輻射的來源,但大多數無法由人體的五官去感受到,須由儀器才能量測。依照國際上的研究成果,非游離輻射對生物產生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三種[2]:
(一) 頻率介於1,000 kHz至3×1015Hz間的非游離輻射不會破壞生物細胞分子,但會有熱效應造成接觸部位表面溫度上昇,如可見光、紅外線等。
(二) 頻率在1,000 kHz以下的非游離輻射不會破壞生物細胞分子,也不會產生溫度變化,亦不會在人體或生物體產生累積效應,如無線電波等。
(三) 極低頻(300 Hz以下)的非游離輻射觸碰發射源會對生物體產生電擊刺激。
其中,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文件指出,短期曝露在高強度極低頻的電磁場中,已證實會造成健康危害。而長期或短期曝露在臨界值以下的非游離輻射環境,則無明顯的研究數據指出會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影響。[3]
三、非游離輻射跟生活的關係與防護
日常生活中的電器皆為非游離輻射來源,例如電視、微波爐、電暖氣、廣播、配電設施等,都會產生非游離輻射,但民眾亦無須過於緊張,輻射的能量強度會隨距離的平方而衰減,所以在使用這些家電時,若能記得保持適當的距離,就不至於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影響。
另外有些必須近距離使用的電器,像是吹風機、刮鬍刀,則應該盡量減少使用時間;使用手機時,更應注意長話短說,尤其在手機訊號微弱的地方,電磁波會更強,應特別注意使用時間。
四、政府對非游離輻射的管制策略
我國在電磁波管制方面,目前政府各部會對電磁波管理的權責分工[4]如下:
項次
|
權責機關
|
權責工作
|
1
|
衛生署
|
非游離輻射對人體健康之對策
|
2
|
環保署
|
非游離輻射對環境影響及監測
|
3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通訊傳播事業營運之監督管理、頻道分配及證照核發
|
4
|
經濟部
|
電業設備 (高壓輸配電線、變電所)及電器產品之管理
|
5
|
勞工委員會
|
非游離輻射在職業場所對勞工影響之對策
|
民眾對所處的環境有非游離輻射的安全疑慮時,可以聯絡電力公司等相關單位來協助檢測,以獲得確切的結果。若想得到更進一步的資訊,則可上行政院環保署的「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網站內有國、內外的研究相關訊息、豐富的電磁波知識及我國相關政策說明。
參考資料:
1.行政院環保署,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基本常識。
2. 行政院環保署,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常見問答。
3.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中的電磁波。
4. 行政院環保署,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管制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