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由解說者們一一介紹嵐山工作站的運作,和臺灣林業興起的原因。影片以時空交錯的拍攝手法,隨著勘查團隊前行的腳步,導入時空背景。
據歷史文獻紀載,臺灣擁有豐富的「紅檜」及「臺灣扁柏」等珍貴木材。臺灣光復後,以支援國家經濟發展,林業因應政府「多伐木,多造林,多納庫」政策,開啟了臺灣林業時代的來臨。

隨著時代變遷,我國環保意識逐漸抬頭,行政院於西元1975年發佈「臺灣林業經營三原則」,以長遠經濟效益為原則,不再開發樹木成為經濟來源,做為國土保安,涵養水源,同時加強森林碳吸存的功能長存山林,嵐山工作站也因此結束伐木作業。
勘察團隊在維護環境和探尋嵐山工作站的路上,落實「垃圾不落地」的精神,以及為嵐山工作站環境的打理和還原的過程,教育大家時時刻刻愛護環境,珍惜大自然的道理。
「造林」及「森林是台灣的生命」等標語頻繁的出現,與林業對大自然飲水思源的感謝之心環環相扣,並將時時感謝大自然的心情,深刻烙印在大家的心中。